前言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导致内部人极易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并为了谋取私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害投资者和所有者的权益,内部人坐空企业的现象频发,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呢?
一 内部人控制的概念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内部人控制是指“从前的国有企业的经理或工人在企业公司化的过程中获得相当大一部分控制权的现象。”这里的内部人是指企业的经理和职工,也可能是两者的结合(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内部人仅指经理层管理人员),与之相对应的,外部人指的是企业的股东、债权人以及主管部门。从广义上来讲,“内部人控制”问题就是“委托-代理”问题,即代理人(指经营者)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违背委托人(指所有者)利益的事情。经营者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为了个人利益,滥用职权,并试图避免企业所有者的监督,达到虽未握有所有权却能控制企业的目的,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只要企业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由此,内部人控制是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二 内部人控制的表现形式
1.公司并购
公司并购是内部人控制企业时经常采取的措施。在内部人控制的条件下,由于外部人不能有效的监督,经营者进行公司并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扩大经济效益或者减少经营损失,而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经营者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高价买入”:掌握了公司控制权的经营者按高于公司并购的市场价格购入相关的资产,从而向卖方收取巨额回扣;二是“低价卖出”:通过按低于市场价格售出相关资产的方式,从而向买方收取巨额回扣。
2.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指的是企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交易双方因存在关联关系,可以节约商业谈判和往来交易方面的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但是却可能使交易价格、方式出现不公正不公平的情况,形成对股东权益的侵犯。内部人就是利用这一点以权谋私,当信息不对称、公司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不力时,掌握公司内部控制权的经营者在关联交易上就有可能实现个人利益,经营者可以自主决定交易对象并与之协商交易价格,使投资者无法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监督,从而达到获取差价和回扣的目的。
3.任人唯亲
在内部人控制的企业中,经营者实际上取得了人事任免权。他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当然会选择把“自己人”安排在关键职位上,在各个职位安插自己的铁杆亲信,形成对外部人员的“天然排斥系统”,以便巩固其自身的内部人控制地位。并且,内部人还可能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及关系户安插在高薪职位、闲散职位上,以便为个人和家庭谋取利益。更有甚者,经理人通过收受贿赂、出卖职位等方式安排相关人员在企业任职,这无疑降低了企业职工的工作效能和职业素质。
4.随意动用企业财产
掌握企业控制权的经营者可以编造借口,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要求,动用企业财产,这也是内部人控制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如借口疏通人际关系而去报销费用,由于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不健全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经理人员可能谎称报销大量有关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固定设施购置费等,还可能谎称做公益提升企业形象而将大笔资金捐赠给指定的关联人员,最后可能所有的资金都无形之中转入了自己的口袋。
5.提高工资标准
在形成内部人控制的企业,经营者可能会通过提高自身和其他有关职工的工资标准、奖励幅度等手段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并对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侵蚀。比如说上市企业的经营规模大、资金雄厚,所以无论其贡献大小,经营人员的年薪都被提高到很高的水平;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待遇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在职消费的福利形式表现出来的;另外也可能通过各种变相的手段提高经营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如不合理的提成、分红等。
三 内部人控制的危害
综上所述,当内部人通过以上方式控制企业后,直接表现出来的危害即是降低企业获利能力,损害投资者经济利益,同时也会损害债权人利益,给企业造成商誉损害。严重时,投资人将逐渐失去对企业人才团队的控制权,动摇企业生存根基,人才团队一旦脱离企业,企业则会轰然倒塌。因此,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生存发展中的必做功课,应予高度重视。